沈括是無所不通的能人?

沈括是無所不通的能人?

沈括,字存中,錢塘(今杭州)人,大約生於宋天聖九年(1031年),卒於紹聖二年(1095年)。北宋時期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,在數學、天文學、物理學、地理學和醫藥學多方面均有重要成就。

《宋史‧沈括傳》稱頌沈括「博學善文,於天文、方志、律曆、音樂、醫藥、卜算,無所不通」。在古代的知識結構中,沈括是個全才。沈括12歲起延師受業,直到24歲,學習從未間斷,尤精其中禮樂、掌故。18歲時又對醫藥學感興趣。1054年,沈括任沭陽(今屬江蘇)主簿(相當於今日縣文書),展開仕途。在沭陽,他曾平息民變,整治沭水,開闢良田7000頃,充分表現出他的才幹。1064年進士及第,1066年入京,官館閣校勘、提舉司天監(管理天文曆法的官員),由此致力研究天文和曆算。在編修新曆和創製天文儀器方面卓有建樹,同時撰寫了《渾儀議》、《浮漏議》、《景表議》和《熙寧晷漏》等頗具科學價值的文章。

宋神宗熙寧(1068至1077年)年間,沈括參與王安石變法,察訪淮南、兩浙、河北西路,又官太常丞,翰林學士,權三司使(掌管全國財政)等,在興修水利工程,建造邊防設施,改進兵器,奉使遼國,研究城防、陣法、兵車制度,改革錢幣等方面多有建樹,並撰成《使契丹圖抄》一卷,又奉詔編修天下州縣圖。

1080年,沈括任延州(今延安)、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。在與西夏對抗戰爭中屢立功績。因欽差徐禧失落永州(今陝西米脂西北),事受牽連,沈括被謫均州(今湖北均縣),後徙秀州(今浙江嘉興),晚年居潤州(今江蘇鎮江)。在居潤州「夢溪園」間,寫成科學巨著《夢溪筆談》一書。

巨著《夢溪筆談》

《夢溪筆談》為筆記體著作,計26卷,另有《補筆談》3卷,《續筆談》1卷,含科學條目二百五十餘條,涉及自然科學許多領域。該書被科學史家稱之為「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座標」。